在我国的开国将领中,有五个人非常“特殊”,他们战功赫赫,名扬中外。
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已经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,且个个都上过老蒋的“黑名单”。
很多人总是以为他们是上将,但实际上,这五个人都是开国中将。
他们分别是谁?又有着怎样的功绩?
不怕死的“王疯子”
第一位将军就是王近山。
他出生于湖北黄安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迫于生计,他从八岁起便一直在地主家做苦工,常年遭受压迫。
但他性子中始终保留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,一直期待着能将骑在劳苦大众身上吸血的上层阶级推翻。
十五岁时,他只身来到红军部队,报名参军。由于作战勇猛,敢打敢拼,他很快就成为了部队中的佼佼者。
在一次战斗中,他所在的班与大部队走散,突然与一队国军遇上。在众人开始慌乱的时候,他直接挺身而出,带领大家与敌人作斗争。
他一个人打死了三个穿盔带甲的敌军,最后与一个“大块头”搏斗时打红了眼,直接抱着对方滚下山崖。
战友们找来时,那个大块头已经气绝身亡,而王近山却顶着满头鲜血直直地站在那里。
从此,他便多了一个“王疯子”的称号。随着战功越来越多,他开始受到上级赏识。
几乎每个带过他的领导,都非常器重他,总是对他委以重任。
但他虽然打仗厉害,却有一个缺点,就是见到敌人就会疯了似的冲上去,甚至有时候还会不听指挥。
抗日战争时,他在129师战斗。有一次,刘伯承交给他一项任务,护送一批干部家属前往延安。
临走时,刘帅还叮嘱他,路上遇到日军要躲开,不要让家属们陷入危险。
王近山满口答应了,结果他刚到洪洞县的一个村子,就遇到了一股敌军。他将刘帅的吩咐抛诸脑后,一口气将敌人全歼了。
刘帅本想训斥他一顿,结果事后众人才知道,王近山消灭的这部分人,竟然都是少将以上的日本军官团。
陈赓夸他说,这一仗堪比消灭敌人五万人。
但可惜的是,他虽然立功无数,但却没有做过一级正职,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,仅被授予中将。
威武的“打铁将军”
第二位将军就是梁兴初。
他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农民家庭中,从小活泼好动,生性顽皮,虽然不爱读书,但却最喜欢打抱不平。
少年时,为了补贴家用,他便只身一人来到县城,寻求出路。他做过裁缝,但由于雇主恶意克扣工资,他故意将长衫剪成短衫。
后来,他又去学理发,又因为一个恶霸不给钱,给人剃坏了从而被辞退。
一连换了好几份工作,最后去学打铁,他才终于安定下来。
这份手艺跟了他一辈子,甚至到他后来参军,这份技能还帮了他很大忙。
红军刚开始成立时,队伍中缺兵少枪,用的都是大刀长矛,梁兴初便经常为战友们打铁铸刀。
他打出来的刀锋利无比,一刀挥过去,能生生将敌人的长枪短炮截断。
后来大家便时常称他为“打铁将军”。
而他本人也像他打的铁一样,刚强坚毅。在战场上,他总是身先士卒,冲锋在最危险的地方,曾多次带伤指挥。
在“第四次反围攻战斗”中,他带着一个营的兵力,与敌人的一个团展开鏖战。
双方从中午打到黄昏,在他的指挥下,我军打退了敌人七次进攻。
激战中,一颗子弹穿过他的左腮,顿时血流如柱,但他毅然坚守阵地,带伤指挥,直到战斗完全胜利。
从此,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在军中传扬开来。但即便如此,他在战场上也有失利的时候。
在抗美援朝战役中,他率领38军入朝作战。但由于情报失误,部队在首战攻打熙川时便栽了一个大跟头。
彭老总大怒,称他是“鼠将”,还叫他赶紧带着部队回国。梁兴初内心不服,他痛定思痛,主动揽下第二次战役中最难啃的骨头——德川。
战斗开始后,他直接带人杀进敌营,大胆穿插,将敌人死死拦在三所里,并予以歼灭。
战斗胜利后,彭老总又哈哈大笑道:“这才是‘梁大牙’真正的实力嘛,三十八军果然是万岁军!”
可以说,在经历这么多年的战斗中,梁兴初一次比一次打得好,打得漂亮。
1955年授衔时,他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脾气火爆的“拼命三郎”
第三位将军是陶勇将军。
他出生在安徽省霍邱县的一个小山村中,由于家境贫寒,他很小就跟着父亲当了窑工,尝尽人间疾苦。
革命的浪潮席卷他的家乡后,他毅然投身红军,从此开启了战斗生涯。
他性格豪爽,脾气火爆,与王近山一样打起仗来不要命,有一股狠劲儿、冲劲儿。
但两人不同的是,陶勇对上级的命令从来都是坚决服从,从来没有意气用事过。
在红军最艰难的时候,干部稀缺,他临危受命,进入红军大学潜心学习。
毕业归来后,他便担任了红九军教导师的师长,至此,他从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村青年,成为一个颇懂带兵打仗精要的指挥员。
西安事变发生时,陶勇正率领部队与马家军在河西走廊进行艰苦的抗争。
原本双方因为时局动乱开始僵持不下。
但得知老蒋被释放,张学良被扣押后,敌人像是打了兴奋剂一样,对着我军猛追狠打,大有将我军全部消灭的架势。
陶勇率领着一个团,在冰天雪地里,饿着肚子与敌人展开血战。在一天之内,他带着部队打退敌人十次进攻,硬是没让他们前进一步。
之后,敌军又调来重型火炮轮番轰炸我军阵地,在紧要关头,陶勇亲自披甲上阵。
他直接脱掉上衣,光着膀子,挥舞着大刀冲进敌人的营地。在他奋勇拼杀下,敌人的主力部队被打得落花流水,再不成气候。
在勇猛冲锋时,他不忘使用我军的游击战术“敌进我退,敌退我追”,在一边奋战一边周旋的情况下,他成功带着部队脱险。
后来,他辗转千里回到延安时,周总理亲自来接:“好一个豪勇将军,拼命三郎,我代表中央欢迎你们归队!”
在之后的战斗中,他也一直保持着这种不要命的拼劲儿,为部队立下一次又一次的战功。
1955年授衔时,他也被授予中将军衔。
赫赫有名的“王老虎”
第四位将军就是王必成。
他出生于湖北麻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中,因为艰苦的成长经历,他从小就对深受欺压的老百姓抱有同情之心。
十五岁时,他便加入了村中的农民义勇队,成为了队伍中最小的成员。
在红军时期,他与许世友、王近山以及韩先楚是战友,受他们影响,他的身上也有一股强大的韧劲儿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他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的团长,指挥竹子岗伏击战、夜袭新丰车站等200多次战斗,并且场场告捷,从无败绩。
也正因此,他被当地的百姓亲切地称呼为“王老虎”,而他的团也被称为“老虎团”。
后来,他成为了粟裕的下属,与叶飞、陶勇成为了粟大将手下的三员猛将。
内战开始后,敌人率先调集重兵对苏中解放区发起进攻。
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,他跟随粟裕坚持在苏中作战,并打出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,狠狠挫了一把敌人的锐气。
但或许是一直以来都太顺利,导致王必成开始产生轻敌心理。于是不出意外地,在面对敌人的“王牌师”七十四师时,他第一次吃了败仗。
当时陈毅非常生气,坚持要罚他,结果被粟裕拦了下来:“王必成一直以来都太顺利了,现在吃顿教训也很好。”
为了不辜负首长对自己的期待,王必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,他一改往日的大意莽撞,在孟良崮战役中一雪前耻,将七十四师全部消灭。
1955年授衔时,他被授予中将军衔。当时他多有不服,一再请求重评,粟裕劝告他:“心里若只装着功名,就装不下人民了。”
于是他再也没提过升衔的事情,从此兢兢业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。
争强好胜的“秦大刀”
第五位将军就是秦基伟。
他出生于湖北红安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从小父母双亡,靠给地主家做苦工为生。
他的童年经历非常凄惨,也正因此,他早早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,心中逐渐萌生出要改变时局的想法。
他在21岁时参加红军,那时的他胸怀大志,期待能干出一番伟绩,但部队却只派他站岗放哨。
秦基伟求战心切,直接找到营长说:“这个岗我不站了,我要去前线打仗。”
营长气道:“好啊,既然你这么想当英雄,把人和枪留下,你爱去哪去哪!你要是能打赢,我就封你为‘秦大刀’!”
秦基伟虽然好斗,但却不莽撞,被上级教训了一顿后,他开始沉下心来,认真训练,提高自己。
所幸,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,第一次上战场,他便展现出了优秀的作战才能,带着一个连,将敌人的一个骑兵营分割包围,并成功将其歼灭。
在之后的战斗中,他更是立下无数丰功伟绩,从此逐渐在军中出名。
在朝鲜战役中,他担任十五军军长,与美军展开一次次激烈的战斗。在1952年10月的一天,敌人突然偷袭了我军后方要地上甘岭。
当时政委谷景生刚好回国参加国庆观礼去了,指挥部只剩下秦基伟一个人。
面对如此艰险的境况,他一人担负起军政两个任务,沉着地指挥部队进行还击。
在长达七天的时间里,敌人对上甘岭这一寸方圆之地内,进行了人类作战史上空前绝后的撼击。
战斗持续了多久,秦基伟就在指挥部站了多久,在他的指挥下,战士们顽强奋战,拼到最后只剩下意志了。
所幸,在我军的艰苦抗争下,上甘岭一战大获全胜。出坑道那天,秦基伟直接晕厥过去。
回国后,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,并对他表达了高度赞扬。
1955年授衔时,根据他的战功和资历,中央授予他中将军衔。
综上所述,这五位将军各有不同,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点:他们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猛将,他们都具有着不怕流血、不怕牺牲的精神。
正是因为有他们的保卫和守护,国家和人民才能迎来今天的和平和幸福。